依托于数字技术的创新引领和融合应用,数字经济已成为加速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顺应数字经济时代浪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是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要求。从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技术、数字新基建、数字经济生态5个维度搭建发展模型,并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趋势,对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展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揭示了党和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数字经济发挥的重大战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012年的11 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45.5 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5.26%,占GDP的比重从21.6%提升至39.8%,正在全面深刻地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基于数字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笔者构建如图1所示数字经济发展模型。其中,产业数字化通过激发全领域的数字化需求场景,创新商业模式,从而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的核心部分,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市场化发展,进而促进新业态的产生;数字技术为传统产业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点,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动力;数字新基建为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和市场化发展提供场景和土壤;数字经济生态围绕应用场景建立多主体高效协同安全可靠的技术生态,形成核心竞争优势。本文从这五大维度出发,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对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展望。
1 产业数字化趋势
1.1 数字化转型向县域和中小企业下沉
县域工业经济在我国工业体系中占据半壁江山,“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产生了大量的小商品隐形冠军。近几年,受国际形势影响,传统产业发展放缓,但部分隐形冠军基于产业互联网开启突围,以空间地域的产业集群为单位推进整体数字化转型,逐渐形成一批“数字化产业带”。数据显示,我国已形成近3 000 个数字化产业带,数字化产业带每增加1%的供应商,线上规模能增加3.4%[1]。数字化产业带以中小企业为主力军,构成了中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产业基础。同时,中小企业的“数据意识”逐步觉醒,从营销环节向企业经营全链条展开,加速推进数据要素化和数据变现增值。
未来,数字化原生型中小企业将加速涌现,凭借特色性竞争优势在数字经济领域找到自身发展空间,并向“专精特新”“独角兽”型实体企业发展。数据将成为中小企业的核心资产,扩展数据来源、做大数据规模、提高数据质量、提升分析能力,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将成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
1.2 数字化场景动态优化全面加速突破
数字化场景是产业数字化的“牛鼻子”,已成为全社会推动数字经济的重要抓手。在数字化场景发展过程中,日益呈现出多技术协同融合、数据智能决策、提高流程效率、沉浸体验丰富、付费享受数字化服务等特点。随着数字技术与各行业领域的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商业模式深度融合,数字化场景在各个环节加速突破,在助力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增强生活服务业态新兴体验、赋予公共服务精准精细等方面不断创造出更多的高价值应用。
未来,数字化场景建设将更加注重以用户为导向,建立用户体验—体验反馈—场景优化的迭代机制。针对规模化共性需求,可通过全面采集需求并进行大数据用户画像,开发建设更符合现实需要的场景;针对个性化程度较高、变化较快的需求,可开展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同步优化,使场景应用更富生命力、更可持续。
1.3 平台经济发展转为以信用为核心
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在数字产业化章节中强调要“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平台经济作为数字产业化的重要承载形式,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消费互联网高速发展的20年,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交通出行、餐饮外卖、金融服务等领域开创了多样化的互联网平台经济。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近年来平台经济出现了数字技术滥用的情况,大数据杀熟、算法垄断等现象时有发生。2022年10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明确强调,要加强对平台企业的监管,保障消费者信息、财产安全。
未来,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思路或将发生转变,单纯以流量、价格为核心的竞争战略将转向以信用为核心的平台战略,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交通出行、餐饮外卖、金融服务等领域都会进一步加大信用体系建设力度。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例,如何建立一个连接高品质供需双方的信用网络,形成一套数字信用体系,将会是核心竞争力所在,电商平台也将从拼价格、拼流量进一步向拼信用、拼质量、拼服务转变。
2 数字产业化趋势
2.1 数据服务产业更具特色
“十四五”以来,各级政府部门针对政府数据的开放共享问题逐步进行规范,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促进社会数据开放和融合应用。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地,已涌现出一大批第三方数据服务产业,专门从事数据采集、汇聚、治理、分析、登记、确权、交易等全链条数据服务。作为数据服务产业的关键载体,全国多地建立了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商业模式的数据交易所,但在建立基础环境土壤和时机上往往差别很大。
未来,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类市场主体对数据资产化加速认可,数据交易所将逐步出现分化。真正意义上能够成为服务全国的数据交易所将会是少数,而绝大多数都会发展成特色聚焦的数据交易平台,为行业内实体经济模式创新和地方转型发展服务[2]。
2.2 数字产品国产可替代将迎来高速增长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等发展如火如荼,其生态基础建立在欧美IT企业的软硬件产品上,如CPU(英特尔、AMD)、操作系统(微软、苹果)、办公软件(Adobe、Office)、数据库(Oracle)等。虽然国产软硬件自主研发的脚步从未停止,但与国外同类型产品的生态建设差距依然明显。随着数字产业规模扩大,信息安全黑天鹅事件逐渐引起重视,自上而下完成自主可控的软硬件国产化替代成为主流共识。
国家提出的“2+8+N”体系,“2”指党政,“8”指金融、电力、电信、石油、交通、教育、医疗、航空航天关键领域,“N”包括其他如工业、物流在内的消费市场。目前,党政部门设备自主可控基本实现,金融和电力部门开展国产可替代比较深入,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双重加持下,信创有望成为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对于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的利好力度空前。
3 数字技术趋势
3.1 科研技术创新体制加速优化
《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年)》强调要优化科技力量结构,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当前,我国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发展居于全球领先水平,而核心工业软件、高端芯片制造的技术沉淀不足,面临“卡脖子”的窘境[3]。
在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头部企业掌握了海量数据资源这一生产要素,同时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丰富的商业化经验,能够充分挖掘应用场景,细化需求,推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信息技术商业化以及应用模式的创新,实现以业务场景为驱动的技术落地和快速迭代,占据数字经济发展高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浓郁,没有商业竞争的压力,进而可以潜心从事信息基础技术的研究,夯实数字经济底座。科研管理模式将转变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势互补的新型创新机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开始落实。
3.2 数字技术工具属性凸显
在数字经济渗透到千行百业,并与之深度绑定的背景下,从业者利用具有某种特有属性的数字技术解决跨学科问题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区块链因其不可篡改性和去中心化的特点被应用于银行与金融业;拟合程度良好的人工智能算法可以进行医学图像检测,为患者提供初步诊断;融入物联网技术的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CIM)能够搭建数字孪生模型,已在众多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证明了其可靠性[4]。
伴随着数字经济内涵的日渐丰富,数字经济的边界逐步扩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作为基础性的接口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材料与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在涉及经济、民生、金融的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释放技术潜能。数字技术作为基础性工具的属性日益凸显,融入到可以提供面向具体问题,以用户为导向的方法和途径,形成了数字科学与其他学科加速交叉融合的新局面。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嵌入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无形中深刻地改变生活方式,成为撬动世界经济社会体系基础重塑的支点。
4 数字新基建趋势
4.1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行业应用场景创新更加紧密
伴随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及其作为拉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的作用加速凸显,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数字新基建持续升温,从单向赋能支撑到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全面融合发展。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截至2022年11月末,5G基站总数达到228.7 万个,卫星互联网布局成效显现,“东数西算”建设正式启动。牢固把握数字新基建发展脉络,准确研判发展趋势,抢抓发展战略机遇,成为相关产业各方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5]。
未来,随着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数字基础设施将与行业应用场景创新进一步融合,进而实现基础设施的价值最大化。在高端装备、汽车、能源、交通等领域,将涌现出更具市场盈利价值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基于算力网络的数据安全变得极为重要,共享分布式数据存储模式将会出现新突破,从而建立更加安全、自主可控、公平的网络数据空间,全国各地将更加重视对城市云计算能力和算力体系的建设。
4.2 数字基础设施与多类型基础设施协同发力
随着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基础设施要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再单纯地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而是要全面布局,兼顾经济效益以外的社会效益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而随着数字新基建战略意义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其已进入与传统基建体系谋划、整体协同阶段,融合化发展趋势将加快。
未来,数字新基建将聚焦“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多轮驱动、注重效益”战略要求,融合到产业升级的基础设施需求中,与城市、农业农村、安全、创新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协调联动。同时,在数字新基建初步成型的基础上,必须立足于国家战略安全,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跨多个基建领域协同发力,大幅提升综合效益。
5 数字经济生态趋势
5.1 数字经济安全体系云上部署弹性调度
数字经济时代,网络安全体系面临诸多挑战,如在满足国家一系列网络安全要求的前提线下有效全面应对数据窃取与破坏、供应链投毒、勒索攻击等新威胁;5G、云化、数字化等创新技术应用要求网络安全体系建设需要更加具有弹性,做好同步防护同步保障等[6]。
未来,我国需要一个弹性架构安全体系快速响应新的挑战。通过建设云安全集中管理系统,将多种安全设备转化为安全功能单元,统一集中部署在安全资源池,并集中部署在云上,可适应不同云计算环境。安全能力由统一安全平台进行统一管理调度,能够快速部署和弹性扩展。安全资源池趋向于采用开放式架构,可扩展新安全能力,如数据安全和零信任,甚至是第三方的安全能力,可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安全场景。通过大数据安全分析能力,统一收集和分析安全设备产生的安全数据,以及云平台所产生的日志和配置数据,通过外部威胁情报、运营实践输入,综合采用知识图谱和AI技术进行机器学习,可快速识别和响应新威胁。
5.2 数字经济风险防控趋于智能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党中央加强统一部署,我国不断创新数字治理体系建设,积极应用数字技术发展监管科技、提升数字监管能力,以数字化的公正监管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逐步走向更加开放、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地方数字治理能力也百花齐放,涌现出一批有利于数字经济突破发展的地方数字治理典型,并进而推动数字治理能力的整体提升[7]。
未来,围绕区域经济风险监控、双碳目标监管、平台经济反垄断、数据资产管理等领域,监管科技呈现更广泛的应用场景,驱动被监管机构由被动式、响应式监管到主动式、包容式合规转变,积极提升合规管理能力。在风险防控方面,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风险控制需求同风险控制手段效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的科技机构和服务机构开始利用数字技术谋求解决之道,各类风险控制智能化成为大势所趋。依托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云计算等技术,数字科技风险防控企业将深化科技赋能,将传统风险控制升级为数字科技风险控制。
6 结束语
当今,数字经济已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在实体经济,因此,如何以数字经济发展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推动我国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必答题。党中央反复强调经济需要“脱虚向实”,数字技术只有和实体经济融合,才能提高生产效率,成为实实在在造福人民群众的技术。因此,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8]。未来,我国更要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发展契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改变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