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自治区科技厅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决策部署,统筹资源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引育机制,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聚焦高端人才需求,着力培养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的“领头雁”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
近年来,自治区科技厅始终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配置人才链,聚焦九个重点产业、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需求,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技术体系、生态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绿色技术体系、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的保障技术体系,深入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累计遴选培养对象90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全区上下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科技领军人才潜心深耕专业、持续创新突破,基本形成每个领军人才都能引领一个优势科研方向、凝聚一个创新创业团队、产出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的良好局面。首批21名科技领军人才在5年培养期内共承担国家及自治区科技项目115项,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5项,授权专利122件,制定技术标准43项,开展成果转化推广产生经济效益近52亿元。宁夏大学张军翔、马云,宁夏农林科学院梁小军、石志刚,共享集团杨军、天地奔牛陈云、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王东新等领军人才,分别在葡萄酒、奶牛、肉牛、枸杞、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宁夏医科大学姜怡邓、北方民族大学毛建东等领军人才以卓有成效的基础研究推动了自治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优势学科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博硕士学位点建设,提升了我区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宁夏人民医院庄文娟,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倪新莉、谢岩等领军人才在角膜屈光手术、全程清醒开颅手术麻醉、人体组织和器官再造等领域填补了区内空白,大幅提高了我区临床诊疗水平,使科技成果惠及百姓健康。
倾力打造优秀创新人才集聚的“攻坚队”
良好的环境是聚才造才不可或缺的条件。
近年来,自治区科技厅以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为载体,坚持人才、平台、项目、资金一体化配置,优先支持创新团队建设了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内领先的研发平台,围绕重点产业、重大工程和重要领域组织实施了一批国家和自治区重大重点科技项目。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依托创新平台和科技项目,科技厅引导创新团队结合实际建立了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用人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培养青年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初步形成了“以创新平台凝聚优秀人才、以科技项目搭建干事平台、以人才成长带动团队建设、以团队发展助力科技创新”的良性发展机制。一批优秀人才在创新团队中得以成长提升:重大装备关键调节阀研发创新团队带头人马玉山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成员中有9人入选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8人入选自治区“塞上英才”,分别有22人、62人、90人入选自治区科技领军、青年拔尖、青年托举等人才培养工程。据不完全统计,创新团队成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占比达到42%,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分别占19%和30%。
人才蔚,事业兴。目前,全区130个创新团队已成为科技人才集聚、产学研紧密结合、能够开展综合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的骨干科技力量——煤制油与煤化工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完成的“年产400万吨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首次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宁医大总院王振海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乙脑病毒感染导致吉兰巴雷综合征;枸杞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研究团队绘制出首张完整的枸杞基因组图谱,完成了枸杞全基因组测序并在《自然》杂志子刊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声光晶体材料研发科技创新团队自主开发出晶体生长全自动控制程序,使产品合格率由75%提高到85%,获得第五届创新创业大赛“宁夏赛区一等奖”,并实现了6寸钽酸锂晶片产业化试生产。
自治区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团队给予重奖,在全区树立了创新团队典型标杆,产生了显著的引领示范效应。
深化开放协同创新,精准引进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的“智囊团”
“成绩单”虽亮眼,但痛点堵点仍不容忽视:创新人才不足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区创新发展的突出短板。
自治区科技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东西部科技合作。先后与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等10个省市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9个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长效机制。
为破解欠发达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等问题,宁夏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原则,引导企业发挥科技创新和引才引智“双主体”作用,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科技项目、创新平台和重点产业为载体,通过项目合作、长期聘用、顾问指导、技术咨询等方式,聚焦技术瓶颈,柔性、精准、灵活、高效引才引智。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5年来,我区累计吸引集聚29个省(区、市)、27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7000多名科技人才及百余名院士参与我区科技创新活动,探索形成了“项目+人才”“平台+人才”“成果+人才”等多种柔性引才模式,不但扩大了宁夏高端创新人才“朋友圈”,有效弥补了关键创新要素不足的短板,解决了一批技术难题,引进转化了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切实提升了本地企业的创新能力、科研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而且为欠发达地区柔性引智与发达地区人才智力优势外溢结合探索了经验与模式。我区“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柔性精准灵活高效引才引智”经验做法入选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
一系列符合宁夏实际的创新改革带来了丰硕成果:宁夏维尔铸造公司为了突破中国标准动车组铝合金枕梁研制关键技术,先后柔性引进北京交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教授团队,攻克了数百个设计和制造工艺方面的技术难题,使枕梁零部件开发周期缩短18%、铸造一次成品合格率提升92.8%,实现了“复兴号”动车组关键装备进口替代。银川口腔医院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联合开展“干细胞再生及口腔数字化诊疗”取得突破。重视引进发挥海外人才作用,支持宁夏农科院引进加拿大籍专家杨志祥,持续开展针对超级细菌的新型抗生素研发,取得重大进展;支持北方民族大学全职引进外籍专家安德烈,持续开展煤基固废高值化利用研究。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努力构建为科技人才赋权松绑的“新赛道”
人才发展,以用为本。
近年来,自治区科技厅把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创新生态,初步形成了“结果导向、充分赋权、诚信为本、尽职免责”的科研项目管理新模式,全方位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创造潜能,让我区科技创新跑出新的“加速度”。
推动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所有科研项目实行“网上办、不见面”;项目申报受理由“限期申报、逾期不候”改为“长年受理、分批下达”,科研人员申报项目更加便捷高效。建立科研项目“两头严、中间松”的管理机制,严立项、严验收,简化过程管理,减少对科研活动的直接干预。简化项目预算编制,改进资金拨付和留用处理方式,对基础研究项目实行经费包干制,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的技术路线选择权、预算调剂权、经费使用权和团队调整权。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坚持不论资历、不设门槛,吸引全国高层次人才为我所用。首批发布的枸杞、葡萄酒和奶产业等4项重大关键技术榜单已顺利完成揭榜,其中“葡萄酒陈酿期间橡木桶替代材料装备研制”项目由江南大学陈坚院士挂帅主持,该项目如取得成功,将显著降低葡萄酒酿造成本。改革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协同推进,率先建立了以创新价值、贡献和实效为导向的科技领军人才分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在区内外有关单位中产生较大反响。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自治区科技厅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自治区关于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的意见,全面加强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坚持“围绕产业、聚焦瓶颈、重点突破”,支持科技人才面向需求、潜心研究、矢志攻关,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助力自治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为各类人才松绑减负,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持续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格局,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强力支撑。